【卓越医疗】仁心妙术托起生命希望——我院骨一科成功救治一例帕金森病合并全身多期复杂压疮高龄患者
发布时间:2025-08-29
“看到母亲骶尾部的褥疮终于愈合了,能平躺在床上安心休息,我们全家悬了三个月的心,总算落了地!”,2025年5月19日,在我院骨一科病房,患者刘阿姨(化名)的女儿握着主治医生的手,眼眶泛红地说道。这场历时2个月的“生命保卫战”,不仅是我院多学科协作救治复杂病例的缩影,更见证了一群医者用仁心与技术,为高龄重症患者托起的“重生”希望。
01
70岁高龄,她被“躺出来的病痛”困了三个月
刘阿姨今年70岁,三十年前发现帕金森病后逐步导致肢体僵硬、行动困难,已卧床三年有余。2024年12月,家属发现她右侧背部、骶尾部及右外踝陆续出现皮肤破溃——起初只是局部发红,未料随着时间推移,创面逐渐扩大、渗液增多,甚至深达骨面。“尤其是骶尾部,溃疡面积有手掌大小,边缘发黑坏死,每天渗出大量脓液,散发着异味。”家属回忆道,“老人疼得整宿睡不着,我们也急得不知道怎么办。”
3月初,刘阿姨因“全身多部位压疮3个月,加重伴感染1周”紧急入住我院骨一科。经全面检查,她的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:骶尾部Ⅳ期压疮(深达骶骨,伴大量渗出及坏死组织)、右侧背部Ⅳ期压疮(6cm×6cm溃疡,皮缘发黑)、右外踝Ⅲ期压疮(2cm×3cm皮肤缺损);同时合并高血压病2级(极高危)、低钾血症、低蛋白血症及中重度营养不良。“患者全身状态极差,营养跟不上,免疫力低下,创面感染难以控制,手术风险极高。”骨一科赵主任坦言,“这是典型的‘因病致瘫、因瘫致疮、因疮致危’的恶性循环。”
02
多学科“会诊”,为重症患者定制“重生方案”
面对这一高龄、多基础病、多部位复杂压疮的“挑战”,骨一科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计划,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(MDT),联合麻醉科、心内科等专家展开联合会诊。“压疮治疗绝非‘切切缝缝’这么简单,必须兼顾‘局部修复’与‘全身调理’。”李强副主任强调,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创面,更要帮患者打破‘卧床-感染-衰竭’的恶性循环。”
03
第一步:控感染、强基础——为手术“铺路”
在为患者抗感染、纠正贫血、低蛋白血症的同时,麻醉科评估患者心肺功能,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,降低术中风险;康复科则提前规划术后体位管理及被动肢体训练,预防肌肉萎缩。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,预防新发压疮出现及深静脉血栓形成。
04
第二步:分阶段清创——为修复“清障”
4月中旬,骨一科团队为患者实施“右侧背部压疮清创缝合术+骶尾部压疮清创+VSD负压引流术”。术中,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至深筋膜层,通过VSD(负压封闭引流)技术持续吸引渗液、抑制细菌生长,促进肉芽组织生长。“VSD就像给创面装了一台‘智能吸尘器’,不仅能减少换药次数,还能加速新鲜组织生长。”李医师介绍,经过2周持续引流,患者骶尾部及背部创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,渗出液明显减少。
05
第三步:精准修复——用“带血管蒂皮瓣”覆盖“生命缺口”
骶尾部创面深达骶骨,普通植皮难以成活,必须采用血供丰富的肌皮瓣修复。在麻醉师的精准麻醉下,骨一科李医师及其团队为患者实施“骶尾部压疮清创+带血管蒂臀大肌V-Y推进皮瓣修复术”。“我们切取了带有臀上动脉分支的臀大肌皮瓣(大小约10cm×8cm),通过V-Y推进法覆盖骶尾部创面。”赵主任解释,“臀大肌血供可靠,能有效解决深部创面‘缺血难愈’的问题。”术中,麻醉科胡主任
医师通过超声引导定位臀上动脉走行,为皮瓣移植“导航”,确保吻合血管通畅;骨科团队则细致缝合每一层组织,最大限度减少张力,保障皮瓣存活。
06
40天精心照护,她终于“躺平”不再“遭罪”
术后,护理团队开启了“24小时守护模式”: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,避免皮瓣受压;每日观察皮瓣颜色、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,及时调整体位;结合营养支持与抗感染治疗,促进全身状态恢复……“看着母亲的创面一天天缩小,从‘发黑发臭’到‘长出新肉’,我们打心底里感激。”家属感慨道。
今年5月初,刘阿姨顺利出院。出院时,骶尾部创面已完全愈合,无渗液、无感染;右侧背部及右外踝创面也基本结痂,肢体活动能力较前改善。“以前母亲只能侧着身子勉强坐几分钟,现在能平躺2小时了!”家属难掩激动,“感谢骨一科的医护人员,不仅治好了她的病,更给了我们全家希望!”
07
从“治疮”到“治人”:以技术传递温度,用仁心守护尊严
这例复杂压疮的成功救治,是我院“以患者为中心”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压疮虽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,但高龄、多基础病患者的救治,考验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近年来,我院骨一科在慢性创面修复领域持续深耕,形成了“多学科协作+精准修复+全程管理”的特色诊疗模式,已成功救治百余例糖尿病足、压疮、术后感染等复杂创面患者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更精湛的技术、更温暖的服务,为更多“躺着的病人”托起站起来的希望,让生命的尊严在医者手中延续。